与清朝王爷们相比,那些蒙古王公,为何没有实际权力?

在清朝统治期间,有一群非常特殊的贵族,那就是蒙古王公。当时,蒙古草原上活跃着很多部落。为了稳定边境局势,这些部落首领们基本上都被清朝封王。亲王和郡王加在一起有40多位,但在这些王爷们没有什么权力。与京师的满清王爷们相比,待遇差别很大。那么,这些蒙古王爷有多少特权,与清朝亲王的差距有多大?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明朝建立之后,原先那些作威作福的蒙古贵族们败退回北方草原。在此之后,蒙古各部不断的分裂,再不断出现新的部落。与此同时,与明朝军队反复交战,但已经无力撼动明朝的统治。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崛起,但是面对庞大的明朝,后金的力量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后金开始与蒙古各部联合。满蒙开始联合对付明朝,所以在清朝的军队中,后来出现了蒙八旗、满八旗和汉八旗。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对蒙古贵族们的封赏力度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清朝在内地各省延续了原来的行政制度。在北方蒙古草原则比较松散,当时,蒙古草原上活跃着很多部落。为了稳定边境,同时继续联合蒙古贵族,几乎所有的部落首领都被封为王爷。那种大部落的首领被封为亲王,中等部落则是郡王。这些蒙古贵族被称为蒙古王公,是除了清朝满族贵族之外,另一群庞大的贵族。当时,蒙古王公中的亲王和郡王有40多位。

虽说在爵位上,这些蒙古的王爷们和清朝自家的王爷们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王爷的待遇可不一样的。清朝自己的王爷,向进宫见皇帝是比较方便的。而这些蒙古王爷,则是没有诏令不准进京,甚至不准离开部落。即使到了京师,面对清朝自家的亲王、郡王,这些蒙古王公也没有多少话语权。为了安抚这些蒙古王公,清朝经常和蒙古贵族们联姻,也就是满蒙联姻,这在清朝历史上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这样,蒙古王公们对清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在清朝末期,八旗和绿营都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不断从蒙古部落中抽调部队。当年在八里桥抵御英法联军的部队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蒙古骑兵。最经典的事情是1911年,当时,武昌的新军爆发了起义。这些起义的规模很大,南方十多个省份先后独立。

此时,北方的那些蒙古王公们,还打算组成联军,然后南下勤王。可是清朝皇帝没有给他们机会,宣统小皇帝退位,清朝土崩瓦解。清朝灭亡之后,鉴于当时的情况,北洋 *** 命令蒙古各部必须削减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是更大的部落,也只能保留几百名骑兵。与此同时,原来长期的封关令取消,大批陕西、山西的百姓开始进入内蒙古地区,走西口就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清朝王爷属于什么旗人

清朝王爷属于满族的八旗,八旗的头基本上都是铁杆的王爷。

八旗是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二十四旗之误编辑

在八旗成立之初,旗的名目上并无民族属性之分。在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的1629年,开始有蒙古二旗的记载。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整编,组建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汉军本为后金进入辽沈地区所获之 *** 军民,在天命后期被以奴仆的形式分拨给诸贝勒、大臣等。皇太极即位后,以编组 *** 牛录、开科取士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脱离奴仆身份,成为拥有单独户口的旗籍之人。汉军单独编旗始于1631年,1637年分为二旗,旗色玄青,1639年再分为四旗,旗色为正青旗和黄、白、红镶青边。1642年汉四旗编组为若干汉军牛录分属八旗,正式成为八旗的组成部分。满洲、蒙古、汉军均由同一旗主管辖。因为有了这三个部分,一些史料又误将八旗称作“二十四旗”,实际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正确称谓应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是各旗之中族源不同的组成部分。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分类编辑

正黄旗

正黄旗

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头旗,上三旗之首。建于明万历四十三

镶黄旗

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白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镶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红旗

正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镶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正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旗和镶黄旗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是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

镶蓝旗

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也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的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注:附图有误。四个正(整)旗龙首向右,腹内有四朵祥云,旗边为四角;四镶(厢)旗龙首向左,腹内有三朵祥云,旗边为三角。

清朝王爷的品级?

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王爷的品级是正一品,等级是“和硕亲王”是更高一级。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它们分别是:

①和硕亲王 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②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③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④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更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扩展资料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古代王爷和皇帝的儿子们的官职大小是怎么样的?

这些其实各个朝代时略有不同,皇帝都是自称‘朕’王爷的自称就多了:‘本王’‘孤王’‘孤’‘寡人’一般古代除了皇帝外的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但是在称呼上他的老子要是没死(太上皇)和他的母亲例外。王爷也叫皇帝‘皇上’‘陛下’‘皇兄’但是异姓藩王不叫‘皇兄’

后宫妃嫔都自称‘哀家’皇后太后自称‘本宫’

太子一般也自称‘本宫’王子自称‘本王’或‘小王’

古代官职分朝廷和地方两部分,一般都是沿袭秦始皇时李斯的三公九卿

(1)丞相,更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更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更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更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内蒙古]内蒙王爷职称是什么,赤峰喀喇沁旗王爷府王爷叫啥

在蒙古,“梅林”是啥意思?

梅林内蒙王爷职称是什么,是蒙古族部落里特有内蒙王爷职称是什么的官职,即总兵,执掌王府全部兵马。

嘎达梅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因反对达尔罕王爷和军阀开垦草原而被捕入狱。被妻子牡丹搭救越狱后,嘎达梅林于1929年冬至1931年春率众起义,举行武装反垦暴动,转战于科尔沁草原,最后战死在黄花敖包脚下的乌力吉木红河。

扩展资料内蒙王爷职称是什么

嘎达梅林读过几年私塾,通蒙汉文。历任旗卫队章京、昆都、扎兰、梅林等职。1908年,在达尔罕旗旗卫队当兵服役,5年后被提升为旗卫队章京。

1916年被任命为旗卫队的扎兰(参领),1925年被提升为旗军务梅林(统领)。后因拒绝达尔罕王福晋要把旗卫队收租的土地交给王府支配而被撤职。

从清朝末期开始,为巩固边疆外防,阻止沙皇俄国进一步侵略,中央 *** 开始逐渐在蒙旗开垦土地,汉族民众被迁入成为佃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2月,民国 *** 内务、农商、财政等部及蒙藏事务局联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则》和《垦辟蒙荒奖励办法》,准备大兴蒙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嘎达梅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林